在春秋时代,相管仲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卓越的智慧,成功改革了齐国政治经济体制,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之一。相管仲不仅善于谋略,还善于治理国家,他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为齐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相管仲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只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智慧,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春秋时期诸侯内乱,各种战乱不断,百姓水深火热。就在这个时刻,管仲横空出世,直接带领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
管仲是如何将齐国改革成第一霸主的呢?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
管仲的远祖是显赫的姬姓贵族,然而到了管仲之时,其家庭已降为平民阶层。
管仲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青少年时期的管仲为生计所迫,曾经商、从军、为吏,都没有取得大的成绩。
但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管仲的能力,更激发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齐国恰好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当时的齐国经历了齐庄公、齐僖公的治理,已经国富民强,成为雄立东方的强国。
齐僖公晚年时,除确立长子诸儿为法定的君位继承人外,还委派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委派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管仲与他的好友召忽、鲍叔牙几乎在同一时间登上了齐国的政坛。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长子诸儿即位,此即齐襄公。齐襄公因统治残暴,引起了内乱。
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也被仇敌杀害,齐国处于没有国君的混乱局面。于是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为争夺齐国君位展开了殊死争斗,最终公子小白获胜。
获胜后的公子小白登上了齐国君位,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争夺君位失败后的公子纠被杀,召忽殉主而死,管仲则被押回了齐国,并在好友鲍叔牙推荐下,被齐桓公任命为齐相。
自此之后,管仲辅佐齐桓公为齐国的兴盛奋斗不止,并开启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
富国强兵管仲任相后,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他建议齐桓公创立了国、鄙行政系统,对全国进行分区管理。
为选拔和任用人才,管仲创立了“三选之法”。
所谓“三选之法”就是齐国的基层人才由基层最高长官乡长每年定期向上级推荐,由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写出考评报告后优中选优,最后由齐桓公亲自策问,合格者得到任用。
“三选之法”开辟了下层人士参与政治的渠道,为齐桓公治理齐国提供了大量人才。
在经济方面,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制度。
管仲建议齐桓公将齐国士、农、工、商按职业划分为不同的居住区域,即让士居住在清静的地方,让工(手工业者)居住在官府附近,让商人居住在集市一带,让农民居住在田野。
第二,在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分力”和“相地而衰征”制度。
“均田分力”是相对于井田制而言的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其内容是:齐国在重新丈量、规划土地疆界的前提下,根据土质的好坏公平合理折算后,把土地直接分给农民耕种。
“相地而衰征”是相对于劳役地租而言的一种新租税制度,即实物地租制度,其内容是:齐国根据土地品质的不同而征收数量不等的租税。
这两种制度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在工商业方面实行矿产(主要指铁矿)、鱼盐国家专卖制度,此即“官山海”。
齐国的盐铁专卖制度给齐国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在军事方面,管仲辅佐齐桓公也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完善齐国的指挥系统。
他建议齐桓公把全国的军队分为三军,由齐桓公率一军,周天子册命的齐国上卿国氏、高氏各率一军。
第二,建议在齐国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管理制度。
这种军事管理制度是将战备隐藏在政令之中,从而不会引起各诸侯国的军备竞赛,这大大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
第三,建议齐桓公采取宽刑赎罪的办法以解决军备不足的问题。
齐国的所有罪犯可以根据所犯之罪的轻重,分别交纳盔甲、戟、盾牌、箭等战备物资来从轻处罚,齐国的战备物资因此变得十分充足。
传承文明在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富国强兵之时,中原诸侯国却面临着严重的外族入侵危机。
管仲辅佐齐桓公攘夷狄、安诸侯、尊王室,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了首霸中原的功业。
自公元前662年开始,燕、邢、卫、郑等诸侯国先后遭遇北方山戎、狄人和南方楚国等的入侵。
管仲辅佐齐桓公率兵救燕,讨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在伐戎救燕过程中,齐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之后,齐国率盟军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丘,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这充分体现了周王朝“存亡继绝”的传统,在诸侯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齐国又率盟军讨伐楚国,并订立了召陵之盟,成功阻止了楚国的北进,安诸侯。
齐桓公为中原霸主期间,宋国、郑国、鲁国先后发生动乱。
齐国通过结盟及派兵援助的方式,帮助这三个诸侯国平定了内乱,稳定了政局,这其中以安定鲁国最有代表性。
公元前662年,鲁国权臣庆父勾结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发动内乱,齐国应鲁国的请求派上卿高傒率军帮助鲁国平定了内乱。
此举在历史上成为美谈,鲁国民众更以“犹望高子”的典故来表达对高傒安鲁的衷心感激。
除此之外,管仲在主导齐国的军事、外交活动时时刻不忘推尊周王室。
在伐戎救燕时要求燕庄公按时向周王室纳贡,在召陵之盟时则要求楚国必须向周王室进贡。
公元前653年,周惠王去世。周太子郑担心叔带作乱,不敢发丧,求援于齐国。
齐桓公邀请宋、鲁、卫、许、曹、陈等诸侯国在洮地会盟,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
这标志着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这一切都离不开管仲的运筹帷幄、尽心辅佐。
在病榻上推荐贤才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曾亲自探望,并向他询问齐相的继任人选以及哪些人才可以重用等问题。
齐桓公先询问鲍叔牙是否为齐相的理想人选。
按普通人的思维,鲍叔牙曾让相位于管仲,管仲此时应借机推荐鲍叔牙为相。
但管仲认为鲍叔牙是一位难得的君子,“好善而恶恶”,但不能为公而容忍他人之恶,不是恰当的宰相人选。
随后,他向齐桓公推荐了德才兼备的隰朋。
他又向齐桓公讲述了鲍叔牙、宾胥无、宁戚等大臣在德才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希望齐桓公能够知人善任。
之后,管仲提醒齐桓公远离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个佞臣。
管仲认为这三个佞臣虽有超人的才能,却在道德方面都有重大的问题:易牙烹调技艺高超,但他为了给齐桓公制作美食而烹杀自己的骨肉;竖刁在管理后宫方面无人能比,但以自残身体为代价;卫开方虽尽职尽责,但十五年间没有回卫国探望过父母一次。
不顾骨肉之情、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爱双亲,却能够真心为齐桓公服务,那肯定不是真心实意的。
正基于这点,管仲劝谏齐桓公远离这三佞。
非常不幸的是,管仲、隰朋先后病逝,齐桓公虽然听从管仲的建议暂时疏远三佞,但由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重新起用他们。
最后在齐桓公病重之际,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结党作乱,齐桓公身死而不得葬,齐国的中原霸业也由此中衰。
结语管仲无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后来无数名臣宰相的人生偶像。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年轻时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将管仲的功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
而且,自唐朝开始,管仲长期被列入国家祀典,享受朝廷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