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中国理学大成者,被誉为一代思想巨擘。他弘扬理学思想,倡导“格物致知”的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朱熹尊崇孔子之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倡实学务实、修身达道的精神,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倡导的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学派之一,为后世思想界所推崇。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晚年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生从事理论研究,又坚持授徒讲学,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在哲学上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被推崇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他讲学著书,创办和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等著名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教育家。少时思哲理
朱熹是南宋人,和岳飞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父亲朱松,中过进士。当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向金国投降的时候,朱松正在朝廷做官。他和同僚一起上书,反对议和,反对投降。这就惹怒了秦桧,朱松终于被赶出了朝廷,到地方任职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朱熹接受的自是孔孟之道的熏陶。朱熹小时候聪明好问。据说,他刚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那是天。”朱熹马上问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呢?”这使得朱松十分惊喜。这件事是后来元朝的大臣、学者在《宋史》中记载的,无非是要吹捧朱熹从小就非同一般,是个天才人物。不过,这也说明了朱熹的一个特点,他从小就爱思考,成人以后,确实很注意探讨“天上有什么东西”这一类有关哲学的问题。
在父亲的指导下,朱熹苦读儒家的经典,18岁时,考中了进士。这以后,他长期研究由北宋程颢、程颐创立的理学,兼及道家、释家的思想,终于集之大成,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理学体系。
理学成新派
“理”是朱熹哲学的核心范畴。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这个“理”就有了,是它产生了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己;“理”从来就有,它将永远存在下去。朱熹所说的“理”,不就是孔子所说的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天”吗?
朱熹提倡“明天理,灭人欲”。在他看来,“天理”即“天命”所规定的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都是善的;而“人欲”,即色、声、香、味等人的欲望,都是恶的。他提倡“节欲”,追求“天理”,反对当时的那种浮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但他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起来,把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要求都说成是罪恶,这就成了统治者的思想奴役工具。
朱熹的著作在中国封建唯心主义哲学中算是最多的。主要的有《太极图说解》《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和《四书章句集注》等。他去世后,宋理宗追封他为“信国公”,还下令把他的牌位安放到孔子庙堂里受奉祀。朱熹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甚至对日本、朝鲜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唯心主义“理学”成了元、明、清几个朝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朱熹也成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圣人”。
力主正心说
朱熹平生宣传的“理”最终落实为治国平天下之道。他以“正心术以立纪纲”为己任,多次提醒宋孝宗,要“正心诚意”,凡生发了一个念头,都必须谨慎审察,分清是“天理”呢还是“人欲”。如果合于“天理”就加以发扬,如果是“人欲”就要加以克制。这种劝人“节欲奉公”的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用以规范统治者,对官僚乃至皇帝都做同样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自然是要四处碰壁的。
淳熙八年(1181)八月,朱熹被任命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在巡视中发现浙江台州有许多饥民外流,经查是知州唐与正荒年违法限期催税所致。朱熹对此深恶痛绝,先后六次向宋孝宗递交奏状,要求弹劾唐与正。宋孝宗终于罢去唐与正江西提刑的新任。但朱熹意识到,唐与正的同党们决不会放过自己,他只得自请辞官回乡。
后来有人劝朱熹说:你的“正心诚意”说这么得罪人,皇上也讨厌,以后可千万不要再提了。朱熹回答说:“我平生所学,唯此‘正心诚意’四字,我怎么可以隐瞒或更改自己的观点,欺骗皇上呢?”他照样坚持他的“正心诚意”说,批评朝政得失。
到了宋理宗时期,封建统治者忽然发现朱熹的"正心诚意”、“节欲奉公”的主张是个好东西,可以化为政治纲领控制天下,便大力提倡,作为驯服人的工具。
讲学白鹿洞
朱熹考中进士后,断断续续做了十年官,其余四十多年,除了讲学就是著书。他创办和恢复过好几处书院,用来藏书和讲学。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处叫白鹿洞书院。
这座书院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江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传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李渤的文人,曾经在这儿的山洞中隐居读书。朱熹在这一带做官的时候,亲自寻访了白鹿洞的遗址。他看到白鹿洞背山临溪,景色秀丽,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个办学的好地方。于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从此,这个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在这个书院,朱熹不仅亲自讲学,而且还按照孔孟之道制定了学规,编写了教材。他把古代流传下来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并重新作了注释。
朱熹这样热心地办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宣扬他的那个“理”,为了按照他的儒家理论培养人才。
楷模岳麓山
1167年8月,37岁的朱熹带着两个学生,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来到湖南长沙岳麓山,从而开始了中国文化史上极为著名的“朱、张会讲”。
这里的“张”,指的是早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哲学家张栻。所谓“会讲”则是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这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朱熹和张栻的“会讲”是极具魅力的。这两位青年才俊那时都已跻身当时学术文化的最前列,名声很大,他们的论辩有时连续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这种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自然引起社会轰动,前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不仅讲堂中人满为患,甚至听讲者骑来的马都把池水饮干了。朱熹和张栻这两位大师,无疑是岳麓书院跨时代的精神楷模。
朱熹一直把教育看成是修身养性、改变素质、培养齐家治国人才的根本途径,他对于岳麓书院的振兴发展是不遗余力的。20多年后,朱熹接任湖南安抚使的职位再度来长沙,已是六十余岁的老人。他凭借自己足够的实力振兴岳麓书院,为全国的教育打造出一个榜样。他聘请人员负责书院的扩建事务,扩充招生名额,又参照自己早年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颁发了《朱子书院教条》。朱熹理学成了岳麓书院的学术支柱。
朱熹亲自讲课,回答学生问题,从不厌倦。他与学生间的问答由学生回忆笔记,后来也成为学术领域的重要著作。被朱熹的学问和声望所吸引,当时岳麓书院已云集学者千余人,朱熹开讲的时候,每次都到“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地步。
在这种气氛下,岳麓书院一派繁荣景象,风光无限。这座书院高标独立,历千年之久,一度成为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引人仰望。
题诗倡节俭
朱熹提倡“节欲”,生活俭朴。他自己平日只吃粗米饭,穿粗布衣,睡的被褥下也一定要铺上稻草。他还把这种优良品质写进自己的学说里,用以推广节俭风气。
朱熹有一个学生叫蔡沈,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才华出众。朱熹看上了他的人品和学识,便把女儿许配给他。有一天,朱熹去看望他们。女儿女婿因家境贫寒,没有好酒好菜来孝敬父亲,只做了一锅葱花粥端上饭桌,心里甚为不安。朱熹端起葱花粥,喝得有滋有味,没有丝毫责怪,还严肃地说:“俭朴度日,这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更何况当今世上,还有许多人连汤粥也难以得到呢!”
喝完了粥,朱熹索来了纸笔,题诗道: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蔡沈见岳丈题诗含义深刻,很受启发,便将诗贴在墙上,作为座右铭。
后来,蔡沈成了一位大学者,也继承了岳父节俭刻苦的品和风范。葱花粥的故事后来被蔡沈写进了自己的文章里,一直被传为佳话。
智慧启后人
朱熹博学多才,对那时的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佛学、道学,还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在教书办学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智慧经验,有启发意义,有继承价值。
就说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朱熹就说过许多话。他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理会通透”,要逐字、逐句、逐段地读,不能前面还没搞懂,就去看后面的;这个还未搞通,又去搞那个。他用吃饭打比方,饭要一口口地嚼烂咽下,才对身体有好处;书要一篇篇地穷究弄通,才能有学问。他还说过“读书贪多,最是大病”。就像吃饭,一天吃三顿饭,不能把十天的饭一口气吃下去。那样一定贪多嚼不烂,消化不了。
朱熹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后两句意思是,那渠水如此清亮,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朱熹认为,读书是为了追求新知。要使头脑不枯竭,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知识。我们为了使自己头脑清醒,知识日新,不也应该不断地去寻找认识的新的源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