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儿子有五种技能,让新爸爸在育儿过程中值得思考。首先是“不用扬扬自得,虚心受教”;其次是“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第三是“独自行动,乐观坚强”;第四是“尊重长者,不辱于人”;最后是“脚踏实地,心怀感恩”。这五种技能不仅适用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新爸爸在生活中应当借鉴的宝贵经验。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中散发着人伦骨肉的亲情,在颠沛漂泊的生活中,始终坚守着儒家“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因此杜甫的诗真情贯注,细腻动人,始终饱含着对家国的热爱和忠诚,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杜甫是如何爱自己的子女的?细察杜甫诗,却发现,当杜甫的子女很不容易,简直需要“十项全能”。这篇文章就来分析下,杜甫的子女需要什么样的才能,才配称为杜甫的子女?略有戏谑,聊供诸君一笑。此为上篇。

一生漂泊穷困的杜甫如何爱子女?
>01:读书写诗,杜甫严格教育儿子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13代孙,出生于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官僚家庭,因此杜甫曾自豪地称他们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更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甫对写诗的钟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祖父的影响。
因此,杜甫对儿子的教育也很严格。杜甫晚年在夔州暂住,在儿子宗武生日时,曾写诗谆谆劝告儿子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要求儿子要用心学诗以继承家族传统。读什么书,杜甫要求儿子要努力攻读《文选》,以积累写诗的材料。
杜甫教育儿子读书
杜甫最快慰的也是,听儿子读书背诗。他在诗中写道“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躺在竹床上,手端酒杯,闭目听儿子背书,是作为父亲最快乐的事情。公元756年8月,45岁的杜甫被困长安,非常想念远在羌村的儿子,也写诗回忆儿子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可见聪慧的儿子让杜甫很感到自豪。
不过杜甫一生漂泊,对儿子写学习虽然督促甚严,有时候也力有不逮。比如他在草堂时期曾感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可见儿子失学,他虽然自我安慰,想来内心也是有些惭愧吧。
杜甫一生穷困,但不忘教子
由于尽心的教诲与督促,据历史记载,宗武也能诗善文,只是杜甫漂泊不定,加上年代久远,可惜没有诗文流传下来。
由此可见,想要当杜甫的儿子,第一项本领就是要能读诗写诗。
吟诗是杜甫一生最爱
>02.称职小秘书,杜甫儿子兼职当“书童”杜甫既教育儿子读书写字,更教他们待人接物的礼仪,有时候儿子还要充当“小秘书”的职能。杜甫一生穷困漂泊,想来也没钱雇佣书童,那只有让儿子代劳了。
一旦有朋友到访,杜甫就很开心,赶紧“呼儿正葛巾”,让儿子帮忙整理自己的仪容,以免失礼于朋友。有朋友去世,杜甫悲痛欲绝,就“呼儿检赠诗”,翻检出曾经写给朋友的诗,诵读一番以纪念亡友。
杜甫一生最重友情
有时候杜甫诗兴大发,就“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让儿子拿出纸笔,他斜坐在胡床上,面对高山流水,写下动人的诗句。在夔州暂居的一个立春日,杜甫想念家乡和京城,悲从中来,就“呼儿觅纸一题诗”,来抒发漂泊游子的感慨。
虽然漂泊无定,杜甫却随身携带很多书籍,视若珍宝。有时候,他也会让儿子自由翻阅书籍,所谓“书从稚子擎”。有时候杜甫写出新诗来,就让儿子将诗篇悬挂在庭院中的竹丛上,“爱竹遣儿书”,青青翠竹上飘动着自己新写的诗篇,想来杜甫此诗也会很得意吧。
杜酷爱读书,督促儿子读书
所以,当好杜甫儿子还具备书童的职责,随叫随到,不辞劳苦,所以杜甫很开心地宣称“应门幸有儿”,想来也是漂泊生活中的一点安慰吧。
>03,要会做家务,能帮杜甫照顾客人仅仅当“书童”,是不够的,有时候杜甫的儿子还要做一些家务。杜甫想喝酒了,就让儿子去赊酒,想来杜甫没什么钱财,小孩去赊账恐怕比杜甫更能打动酒家吧,这就是“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有了酒,自然也是儿子在一旁侍奉,不想喝了就“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喜好饮酒
有朋友到访,杜甫就很开心,赶紧让儿子引领客人进家门,所谓“握发呼儿延入户”。等待要吃饭时,也是儿子来操办宴席,杜甫则在一旁陪伴朋友谈笑,“从儿具绿尊”。杜甫对待朋友总是这么殷勤和热情,虽然家中贫困,没什么珍馐美味,但是拿出时鲜水果待客,也算是尽了地主之谊,这就是“呼儿具梨枣”。有时在江中钓到鱼,杜甫就很开心地与朋友分享,但是琐碎的事情自然是儿子们代劳了,“呼儿问煮鱼”就是这个意思。
在杜甫安定的日子里,儿子又要帮忙种地除草,搭建鸡窝,有时候也要担任采摘山果的职责。杜甫在《除草》、《催宗文树鸡栅》和《驱竖子摘苍耳》等诗中均有描述。有时候江水上涨,也是孩子急匆匆跑来告诉他;若是大风吹起,杜甫就“呼儿问朔风”,防止刚搭建的鸡窝被吹翻了。有时候杜甫心情不好,也吩咐儿子关闭大门,自己窝在家中生闷气,所谓“呼儿日在掩柴门”。
狂风吹起,杜甫就让孩子看风
>04:为了让孩子开心,杜甫求朋捉猴子杜甫一生有三子一女,但是在长安求官时,杜甫的小儿子因饥饿痛病而死,后来杜甫漂泊荆湘,儿子宗文也病死在船上。这都给杜甫带来了极大的伤痛,杜甫在诗中也屡屡表达惭愧之情。
杜甫一生漂泊动荡,求官不成又不事生产,更不善于经营家庭,所以他的孩子多是“放养”,任由他们自己玩耍。比如在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秋,长安阴雨连绵持续了60多天,杜甫关心国事,忧心忡忡。看到“稚子无忧走风雨”,他也只能任凭儿子在风雨中玩耍,而无暇他顾了。
小儿垂钓
等到他48岁时,他拖家带口流落到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生活才总算安定下来。这时虽然生活依然清贫,但是相对而言已经比较“富足”了。这时候杜甫的儿子也渐渐露出活泼好动的本性来,开始快乐地玩耍。
杜甫在诗中写道“晴看稚子浴清江”,“稚子敲针作钓钩”,看儿子在江中游泳,看儿子偷母亲的针线做鱼钩钓鱼,应该是杜甫最感到为父之乐的记忆吧。所以杜甫感叹“俱飞蛱蝶元相逐”,儿女们追逐玩耍,就像蝴蝶一样充满活力与快乐。此刻,草堂新成,燕子来巢,门前江中的水鸟翩翩飞舞,一切都那么平和安详,杜甫此刻的心情也是舒畅而恬静的。
杜甫给孩子求购宠物
杜甫有个朋友在山中隐居,那山中多是猴子,杜甫就拜托朋友逮一只来送给孩子玩,并且杜甫特意提出,让朋友挑选一只活泼聪明的猴子,这样孩子才会更开心。杜甫总是竭尽所能让孩子过得快乐,想到孩子挥舞着鞭子调教猴子,家人为迎接猴子而匆忙准备,杜甫的心也年轻了许多。
>05.儿子渐渐长大,照顾年老的杜甫杜甫30岁才结婚,这在当时已经是绝对的“晚婚”了。由于家庭贫困,杜甫的儿子很晚才出生。儿子渐渐长大,杜甫已经很快衰老了。这时候,儿子又要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杜甫在诗中也屡屡提到此事。
杜甫养儿防老
杜甫晚年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病、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公元767年,大历二年七月,杜甫自白帝城想要瀼西,但是由于阴雨连绵,杜甫没能及时回家。他在诗中幻想回到家的情景“令儿快搔背,脱我头上簪”,就是希望能在儿子的围簇下,放松一下神经,借此得到持久的休息。
杜甫晚年的健康状况急速恶化,但是漂泊异乡又无可奈何,此时再与朋友分别更让他伤感不已。他在《别常征君》中,开头就写道“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虽然有儿子搀扶,但是要行走还需要扶着拐杖,一秋都卧病在床,此时与朋友离别是何等的伤感凄怆!
杜甫年老,忧国之情不减
有时在儿子的搀扶下,杜甫长久地站立在江边的大石上,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叹息,想着国家仍然在动乱,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都让杜甫愁肠百结。好在,他虽然年老体衰,但是儿子渐渐长大,也能照顾他的生活,这也算给他苍老的心一点慰藉。
>结语:言传不如身教,杜甫教育儿子的秘诀杜甫与妻儿相依为命,虽然他历经漂泊,生活也一直清贫如洗,但是家人的相扶相携,不离不弃,也让杜甫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给他的生命增添了不少亮色和动力。
杜甫教育儿子
虽然当杜甫的儿子很不容易,想来杜甫的儿子们也应该理解父亲的苦衷吧。在艰难的时世中,才更能感受父亲博大胸怀与坚韧淡泊,这应该是杜甫用一生给儿子上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