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用肮脏政治交易换取的胜利和血泪

唐代盛世的安宗削减军费,导致节俭部队与奢侈身份尊贵宦官相争,天下不治,御林军不禁暴扰生民田舍,遂引发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勾结,以肮脏政治交易获得权力,发动叛乱,横扫中原。这场侵略战争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血泪,让无数士兵和平民走上了无尽的苦难之路。

安史之乱(中):用肮脏政治交易换取的胜利和血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堡垒都是从内部突破的。就在安禄山造反之路走到绝境的时候,大唐内部的一场权术斗争让安禄山绝处逢生,从而顺利拿下潼关,一路势如破竹进入长安。

当初安史之乱爆发之初,李隆基启用哥舒翰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驻守潼关,保卫大唐的最后一道防线。起初哥舒翰是拒绝的,因为此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太灵活,不想再待在一线指挥战斗。李隆基为了让哥舒翰担任前线主帅,让他兼任尚书左仆射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了宰相。此前哥舒翰只是一个地方节度使,虽然手握兵权,但是和宰相不是一个级别,面对这样的职位诱惑,哥舒翰最终心动了,便答应担任前线主帅。

哥舒翰和安禄山是死敌,哥舒翰成为宰相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考虑如何打仗,而是除掉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此前哥舒翰和安思顺在王忠嗣手下做事时就矛盾不断,后来两人分别成为陇右和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名义上和安禄山是堂兄弟,实际上两人并无血缘关系,李隆基对安思顺比较信任,安思顺对安禄山叛变一事也非常愤怒。

刚开始,哥舒翰派人举报安思顺暗中勾结安禄山,但李隆基力保安思顺无罪。后来哥舒翰伪造了一份安禄山与安思顺之间的来往信件,并以此作为证据要求李隆基诛杀安思顺。哥舒翰的穷追不舍让李隆基非常为难,但哥舒翰手握重兵,又是保卫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几经权衡之后,李隆基最终决定舍弃安思顺。于是下令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安元贞处斩,其余家人全部发配到岭南。

客观来讲,哥舒翰这个举动非常不明智,是在陈李隆基遇难时落井下石,李隆基不是一个懦弱的傀儡,以他的性格,将来必定会秋后算账。安思顺被杀后,杨国忠感到非常不安,此次安禄山起兵是打着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口号,如果让哥舒翰一家独大,他很有可能将杨国忠绑送给安禄山,想到此处,杨国忠决定钳制哥舒翰。

杨国忠给李隆基进言,声称哥舒翰拥兵自重,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安禄山,应该先发制人防止他一家独大。李隆基和杨国忠的政治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此时的他们都不想让哥舒翰一家独大,为了制衡哥舒翰,李隆基在杨国忠的建议下又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的军队,随后交由杜乾运统领,驻扎在长安城东的灞上,正好位于哥舒翰的后方,目的就是为了钳制哥舒翰。哥舒翰得知李隆基组建新军队后,强烈要求把这支队伍交给他指挥,否则就辞职离开长安。李隆基被逼无奈,最终只能把这支军队交给哥舒翰。

公元756年六月初一,哥舒翰以商讨战事为名邀请杜乾运来潼关,杜乾运一到潼关就被抓捕,随后哥舒翰找了个理由将其诛杀。杜乾运的死让杨国忠非常不安,在杨国忠看来,这场战争的输赢已经无关紧要,如果朝廷军落败,安禄山会拿他开刀,如果叛军失败,哥舒翰也不会放过他,杨国忠唯一的活路就是干掉哥舒翰,

杜乾运死后不久,杨国忠向李隆基进言,声称驻守陕州的叛军将领崔乾佑,手下都是一群老弱病残,而且兵力不足四千,此时应该主动出击打击对方的信心,提升唐军的士气。李隆基认为有道理,便下旨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兵攻打陕州,伺机夺取洛阳。

收到圣旨的哥舒翰非常为难,作战经验丰富的他一眼便看出陕州的崔乾佑摆出的是诱敌之策,如果贸然出兵恐怕会功亏一篑,于是他给李隆基写信,声称安禄山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再对峙一段时间就能不战而胜。哥舒翰的解释没有打消李隆基的念头,他紧接着下了一道圣旨,这道圣旨下得非常强硬,要求哥舒翰必须出兵,否则就是抗旨不尊,是谋逆的大罪。

哥舒翰虽然为人嚣张,但他并无谋反之心,面对李隆基的强硬要求,他只能照做。公元756年六月初四,哥舒翰率领大军东出潼关,三天后与崔乾佑在灵宝县相遇。经过探子回报,哥舒翰得知崔乾佑驻扎在狭长的道路上,北边是黄河,南边是群山,军队没有聚集在一起,而是一字长蛇阵排列,这种驻军方式无异于自杀。起初哥舒翰不相信崔乾佑会这样驻军,于是亲自到前线勘察。面对这种自杀式驻军方式,哥舒翰预感到可能是诱敌之计,但眼前这个军功就像在嘴边的肥肉,错过了实在可惜。几经权衡,哥舒翰决定冒险一试。

公元756年六月初八,哥舒翰派遣王思礼率五万士兵打前锋,庞忠率领十万大军殿后,哥舒翰则率领三万士兵坐镇中路指挥。一切就绪后,哥舒翰一声令下,唐军倾巢出动,面对阵型散乱的叛军,唐军十分兴奋,个个奋勇争先冲向叛军。就这样,唐军进入了叛军事先设计好的埋伏圈,一时间叛军出现在一旁的山头,往下扔圆木和落石,给唐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哥舒翰得知战况后,紧急率领大军前去支援,就在唐军援军到达之际,崔乾佑下令将数十辆装满茅草火油的战车冲进唐军阵营。火油燃烧会冒出浓密的黑烟,唐军相互之间无法辨别敌我,军队出现了恐慌,数万大军在黑烟中相互厮杀,直到杀得精疲力尽才停止。

在唐军相互厮杀期间,崔乾佑派人绕到唐军后方,对唐军形成夹击包围之势。此时的唐军已经是惊弓之鸟,加之缺乏统一指挥,士兵们纷纷落荒而逃,一些士兵在逃跑的时候被踩踏而死,一些士兵跌落到黄河淹死,少数逃脱的士兵根本无心战斗,拼了命的低头往外跑。就这样,十几万唐军彻底被瓦解。

哥舒翰见大势已去,带着数百名亲信逃回了潼关。此次哥舒翰东出潼关时率领了十八万将士,灵宝之战结束后仅回来了八千多人,这场战争最终以唐军惨败而告终。随后,崔乾佑乘胜追击,率兵轻易拿下了潼关,哥舒翰不得已又逃离了潼关,准备回长安避难。在回长安的过程中,哥舒翰的部将火拔归仁给他提了一个醒,火拔归仁直白的表示,此时回长安大概率会被诛杀,之前封常清和高仙芝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

火拔归仁的话让哥舒翰醍醐灌顶,身为败军之将,此次回到长安即便得到李隆基的宽恕,恐怕也躲不过杨国忠的迫害,为今之计只有向安禄山投降。哥舒翰和安禄山是死敌,如果以败军之将的身份前去投降肯定会遭到羞辱,火拔归仁看穿了哥舒翰的心思,于是用绳子将哥舒翰绑起来送到安禄山答应,以此来显示哥舒翰是被迫投降。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之后,并没有杀他,只是言语上羞辱了一番。哥舒翰为了保命,匍匐在安禄山面前称他为大燕陛下。为了招揽更多唐军前来投降,安禄山强忍着愤怒留了哥舒翰一命,并封他为大燕国司空,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劝说哥舒翰投降的火拔归仁,被安禄山下令处斩。

公元756年六月初十,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当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对此大臣们也没有好办法,讨论到最后,杨国忠站了出来。他表示已经在剑南道做好了安排,恳请李隆基到蜀中巡视。杨国忠口中的巡视,实际上就是逃跑,为了给李隆基一个面子,他故意说得如此委婉,但在场的官员都明白是什么意思。杨国忠的发迹于剑南道,他成为宰相后,在蜀中发展了很多党羽。自从安禄山起兵之后,杨国忠就一直担心自己会被拎出来背锅,好在李隆基比较信任他,处处对他进行维护,可一旦李隆基离开长安,他的性命就无法保证,只有在剑南道,杨国忠才能高枕无忧。

李隆基不想离开长安,但为了活命,他只能遵照杨国忠的建议。皇帝逃跑是一项技术活,必须进行周密的规划,逃得太仓促会引起百姓恐慌,跑得太晚有可能被叛军抓住。做了几十年皇帝的李隆基在逃跑方面也很有天赋,在临走之前,他下诏表示自己要御驾亲征,让官员和百姓们保持信心,然后又下诏让王李璬前去剑南道视察,沿途各州县要做好接待准备。做完这些部署后,李隆基又秘密安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挑选了上千名禁卫军精锐,随时待命做好逃跑的准备。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凌晨,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以及一众皇室子弟、宦官重臣出逃皇宫,临行之前,李隆基将皇宫府库钥匙交给宦官边令诚,此时的李三郎犹如灰太狼附体,他语重心长的嘱咐边令诚,一定要帮他看好这个家,因为他一定会回来的。说完便快马加鞭火速逃离了长安。由于出逃的名额有限,一些公主、皇孙没能搭上出逃的便车,文武百官也都被蒙在鼓里,后来他们在宫女的口中得知李隆基已经溜之大吉,一时间长安城陷入无主状态,城中有能力逃跑的达官显贵纷纷收拾金银细软踏上了逃亡之路。

此时长安城已经大乱,城中百姓听闻皇帝逃跑的消息后,纷纷冲入皇宫抢夺财宝,被李隆基委以重任的边令诚眼见皇宫将要被洗劫一空,立刻动用禁卫军对前来抢夺财物的百姓进行屠杀。赶走百姓之后,边令诚将皇宫简单清理了一下,随后将皇宫各处的钥匙交给了安禄山,至此,长安城彻底宣告失守。由于跑得匆忙,李隆基一行人只带了金银财宝,去往蜀中的途中的州官县令基本上已经逃走,李隆基逃跑当天由于缺吃少喝,只能靠沿途百姓进行接济,由于食物有限,皇室人员和王公大臣们优先分配到食物,而负责保卫工作的禁卫军士兵,出了最多的力,到最后只能饿着肚子,这让将士们十分气愤。李隆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下令让将士们到周边村庄里搜刮食物,士兵们虽然心中存在不满,但李隆基毕竟还是皇帝,只能忍气吞声。

六月十四日,李隆基一行人逃到了马嵬坡,这里有一个非常普通的驿站,李隆基下令在此做简单休整后就继续启程。由于连夜赶路,负责护卫的将士们已经疲敝不堪,军中的抱怨声音越来越大,而抱怨对象就是杨国忠等人。为此,陈玄礼特地前来向李隆基汇报,希望李隆基能够下令杨国忠以平息怨气。这个突发状况让李隆基很为难,因为杨国忠是他的心腹,未来入蜀还要依仗他。如果不杀杨国忠,就有可能引起军中哗变。

就在李隆基犹豫之际,外面的杨国忠被禁卫军乱刀砍死。根据将士们的说法,他们之所以杀杨国忠是因为看到他和随行的吐蕃人密谋叛变,所以将其杀死。实际上当时随行的吐蕃人只是向杨国忠讨要食物,随后爆发了一些摩擦,并未发生所谓的密谋。再者,即便杨国忠和吐蕃人密谋叛变,军中将士也没有权力私自斩杀他,而是应该带到李隆基面前进行审问。这说明诛杀杨国忠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根本不是临时起意。杨国忠被杀后,将士们又将杨国忠的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兄弟姐妹全部诛杀。

李隆基得知杨国忠等人被杀的消息后,只能默默承受,为了稳住军心,李隆基强撑着身体来到将士面前,声称杨国忠罪大恶极,按罪当诛,他不会追究将士们的责任。李隆基本以为说完这些话之后,士兵们会就此罢休,但士兵们担心被秋后算账,一致要求将杨贵妃杀掉。这个要求让李隆基十分为难,杨贵妃是李隆基晚年的精神支柱,两人之间是很有感情的,而且杨贵妃只醉心于奢华的生活,从来不干涉朝政,李隆基认为没有必要杀掉杨贵妃。

但群情激昂的将士们根本不听李隆基的解释,他们将朝堂混乱全部怪罪在杨氏一族身上,李隆基深知,如果杨贵妃不死,死的人就会是他,为了保命,李隆基让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马嵬驿馆的佛堂里,随后将其勒死。杨贵妃死后,陈玄礼亲自检查了尸体,确认是杨贵妃本人无误后才放心。然后陈玄礼带着士兵们脱下甲胄,匍匐在李隆基面前高呼万岁。

马嵬驿哗变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围绕这次哗变产生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太子李亨有没有参与此次事情。据史书记载以及各种事实推断,陈玄礼应该早有诛杀杨国忠的打算,并且在行动前通过宦官李辅国将此事提前告知了太子李亨,但陈玄礼和李亨之间也仅仅是相互通信,不存在合谋,也没有政治利益交换。陈玄礼从李隆基发动政变开始就一直跟随,是李隆基的绝对心腹亲信,他平日里只负责皇宫安全,从不参与朝堂政事。他诛杀杨国忠更多的是出于对大唐的负责,而不是政治斗争。

此事过后,李隆基依然对陈玄礼保持着信任,后来还封他为蔡国公,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李隆基并未因为此事记恨陈玄礼。这大概能说明陈玄礼诛杀杨国忠只是单纯的中心为国,而不是与太子李亨合谋谋取政治利益。有些历史事件确实存在阴谋论,个人认为,陈玄礼诛杀杨国忠一事不存在阴谋论。当时杨氏家族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即便陈玄礼不动手,也会有其他人送杨国忠上西天。

马嵬驿事变结束后,李隆基下令继续前行,但将士们害怕到蜀中后遭到杨国忠党羽的报复,因此拒绝前往,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失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内心已经没有了软肋,他当即拿出天子姿态命令继续往蜀中行军。御史中丞韦谔担心再次发生哗变,便从中协调,最终说动将士们前往扶风郡。

李隆基对此表示认同,就在他们准备启程时,沿途冒出来一群百姓,他们集体前来请命,希望李隆基能够回到长安,他们愿意跟随李隆基一起回长安与叛军作战。

好不容易逃出长安的李隆基根本不想回到长安,于是他让太子李亨前去应付这群百姓,最终李亨决定和李隆基分道扬镳,他在李辅国的建议下,打算先去西北一带收拢散兵,再去与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会合,最终再谋求稳定大局。随后李亨派人向李隆基汇报自己的计划,李隆基听后仰天长叹,他知道李亨想分道扬镳绝不是临时起意,沿途拦路的百姓很可能是李亨提前安排好的。

从李亨的角度来看,跟随李隆基入蜀只能继续做太子,只有和李隆基分道扬镳才有机会建功立业,尽快对皇位发起冲击。此时的李亨已经做了十八年太子,这十八年里李隆基昏招频出,李亨在与李林甫斗争的过程中被全面压制,如果跟随李隆基入蜀,会被继续压制,直到熬死李隆基为止。

如果没有这场叛乱,李亨不可能摆脱李隆基的控制,这场叛乱对李隆基和大唐来讲是一场灾难,可对李亨来讲是一次摆脱被控制的绝佳机会。李隆基显然知道李亨的心思,如今的李隆基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皇帝,这场叛乱让他心生退意,成全李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了让李亨有创业资本,李隆基分别之际将禁卫军精锐都留给了李亨,并吩咐他们要尽心辅佐。李隆基下半场皇帝生涯犯过很多错误,但成全李亨算是比较正确的一件事。

李亨脱离了李隆基的控制后,与众人商议后准备北上前往朔方,他带领将士们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多次小规模战斗,最终到达了平凉郡。随后李亨以太子身份在平凉郡招兵买马,仅用了短短几天就招募了数千人,有了这支队伍,李亨终于结束了担惊受怕的逃亡之路。

李亨在平凉郡招兵买马的消息传开后,驻守朔方的军队高层经过商议,打算邀请李亨来灵武主持大局。对朔方将士来讲,有了太子李亨的坐镇,他们就能够更好的招兵买马,有朝一日李亨成了皇帝,朔方军会成为皇帝的嫡系部队,地位一飞冲天。在这些利益的诱惑下,朔方留后杜鸿渐给李亨写了一封信,将朔方军队的数量、战马、武器粮食等具体情况一一向李亨汇报,以此来表达归附之意。面对杜鸿渐的投诚,李亨欣然接受,并率领人马到达了灵武。

李亨到达灵武后不久,杜鸿渐和裴冕等人联合上书,希望李亨为了大唐江山进而登基称帝。

李亨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尽管他内心十分激动,但仍要走完三辞三让的程序,最终裴冕等人前前后后劝谏了五次,李亨才假装勉强同意。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李亨正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此时的李亨已经45岁。

登基后的李亨并没有高兴很久,因为他手下能用的人才并不多,而且各地节度使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如果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打败安禄山就变得遥遥无期。就在李亨一筹莫展时,郭子仪送来了温暖。当年七月底,郭子仪率领五万大军前来投奔李亨,并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了郭李亨,此后不久,李光弼也投奔了李亨。

公元756年八月初一,李亨下诏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加盟,让李亨的实力倍增。同时也让散落在各地的义军找到了方向,纷纷前来灵武投奔李亨。八月十二日,李亨派使者到蜀中将自己登基称帝一事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知道木已成舟,便做了一个顺水人情,他下诏称自己为太上皇,军国大事全部交由李亨处理,等收复洛阳和长安,他便不再过问朝政。随后,李隆基派人将传国玉玺和祭祀天地的宝册送给了李亨,宣布正式传位于李亨,就这样,大唐在风雨飘摇之际完成了权力交接。

李亨虽然登基称帝,也拥有了军队的支持,但这不足以让他坐稳江山,此时他迫切需要一位能够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帮手,就在此时,传奇谋士李泌正式登场。李泌出身于名门,他年少时就精通黄老之道,是皇室贵族的座上宾。一代名相张九龄更是尊称他为小友。晚年的李隆基沉溺于道家学说,李泌也借此获得了李隆基的青睐,后来李隆基让李泌辅佐李亨,两人在此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杨国忠祸乱朝政期间,李泌选择了隐居。在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时,他就派人去寻找李泌,最终将其接到自己身边。

李亨对李泌是觉对的信任,他本想封李泌为中书令统领群臣,但被李泌拒绝,此后李泌便以李亨的私人幕僚身份出现。在李亨北上称帝的过程中,他的长子李俶和三儿子李倓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李亨眼里,长子李俶很像当年的建成太子,做事沉稳,但谋略欠缺。而李倓英气十足,有勇有谋,颇有李世民的风范。所以李亨打算让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等天下平定之后,再把兵权交给李俶,并册立他为太子。

李泌得知李亨的想法后当即劝谏阻止,李泌声称此举必然会制造下一个玄武门之变,给国家带来灾难。李亨对李泌的信任是毫无保留的,在李泌的劝说下,李亨最终任命长子李俶为兵马大元帅,所有的军国大事奏折直接送到大元帅府,所有的事情都由李俶和李泌决断,除非遇到非常重大的事情,李泌才会向李亨汇报。李亨的充分信任也得到了良好的回报,在李泌的治理下,李亨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就在李亨暗中积蓄力量的时候,安禄山在长安城内无恶不作,整座长安城被搅和的鸡犬不宁。当李亨称帝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城内的官员和百姓看到了一丝希望,他们一边和安禄山周旋,一边暗中与李亨通信,作为城中内应迎接唐军打回长安。安禄山虽然拿下了长安,但他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没有继续派兵前去追击唐军。时日一久,李隆基在蜀中站稳了脚跟,他一边在蜀中发展势力,一边在南方征集粮食运给李亨,全力支持他夺回长安。

公元756年十月,宰相房琯认为夺取长安的时机已到,便上书李亨请求收复长安和洛阳。房琯是书生出身,嘴上谈兵论道的本领很强,但缺乏实战经验,李亨为了保险起见,让作战经验丰富的兵部尚书王思礼作为副手共同指挥。对于这次征讨,房琯信心十足,他将四万大军兵分三路,最终与敌军守将安守忠在陈涛斜遭遇。

安禄山起兵以来,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扫荡中原,靠得就是强大的骑兵。在房琯到来之前,安守忠已经把队伍拉到了空旷平坦之处,准备用骑兵冲击唐军。面对安守忠的骑兵大阵,房琯祭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战术——牛车阵。房琯觉得水牛力气大,而且耐力强,用他们拉战车可以顶得住骑兵的冲击,为了这场战斗,房琯特意从全国征集了两千多头水牛。

公元756年十月二十一,唐军和叛军的战役正式打响,由于这些水牛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战鼓声响起后,这些水牛吓得不敢往前冲锋。随后叛军又在阵前放火,使得大火逐渐烧到战车上。水牛本性怕火,看到战车着火后,这些水牛发了疯一样的奔袭,只是奔袭的方向不是叛军,而是唐军。在水牛的冲击下,大量唐军被踩踏致死,唐军顿时陷入混乱。安守忠抓住时机亲自领兵前去追击,最终将唐军大败。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伤亡三万多人,最后只剩下四千多人逃回大本营。

这次失利让房琯面子上挂不住,两日后,他集结残军亲自领兵前去作战,结果全军覆没。而且在此次战斗中,唐军两名主将不幸被俘,最终只好投降安禄山。李亨得知唐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暴怒,他扬言要杀掉房琯,好在李泌及时劝阻,才让房琯侥幸逃过一劫。

房琯的例子再次向世人证明,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房琯的决策失误,不但让四万唐军丧命,也让李亨威严扫地。陈涛斜失败的同时,史思明已经将河北战场肃清完毕,叛军重新控制了河北战场,安禄山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也意味着李亨夺回长安的难度大大增加。

急火攻心的李亨找到李泌,向他询问破敌之策,李泌给李亨出了一个建议,他建议让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关,让郭子仪率兵进入河东。用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牵制安禄山的主力部队,然后让李亨率兵前去扶风郡,与郭子仪和李光弼轮流攻击叛军,让叛军在数千里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用不了半年,叛军就会被拖垮。

李亨还未来得及实施李泌的破敌之策,西北边关又传来急报,吐蕃趁大唐内乱之际,出兵攻陷了两国边境十几座城池。此时的李亨被夹在叛军和吐蕃之间进退两难,如果安禄山暗中与吐蕃人联手对付大唐,将把大唐推入绝境。可就在此时,长安传来了一个惊天大消息,安禄山被杀。杀害安禄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儿子安庆绪。

安禄山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得了眼疾,视力变得非常模糊,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病就是白内障,但在古代,白内障也属于不治之症。患病后的安禄山担心自己遭到迫害,因此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毒打身边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他的次子安庆绪、贴身宦官李猪儿以及朝堂首席大臣严庄。后来这三人实在不堪安禄山的辱骂毒打,决定联合杀掉安禄山。

公元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带领严庄和李猪儿来到安禄山大帐外面,安庆绪和严庄在外把守,李猪儿拿着武器径直走向熟睡的安禄山,乱刀将其砍死。事成之后,安庆绪选择秘不发丧,而是由严庄召集群臣宣布安禄山病重,由安庆绪接任皇位。就这样安庆绪有惊无险的成为了大燕皇帝。安庆绪性格比较软弱,加之杀害父亲给他带来的阴影非常大,因此经常在群臣面前语无伦次。严庄担心安庆绪露出马脚,便建议他不再露面。后来安庆绪提拔严庄为御史大夫,将朝政交给了严庄,他自己则躲在幕后整日饮酒作乐。

在安禄山去世前,史思明已经准备从河北战场撤离,继续向西攻打太原,彻底瓦解大唐的防御。安禄山的死讯传来后,叛军军心涣散,史思明久攻太原不下,于是返回范阳伺机而动。安禄山的死给唐军带来了喘息之机,随后郭子仪率兵拿下河东城,并击杀了上万名叛军,成功为李唐赢得一场胜利。随着全国各地的粮草和义军往西北集结,大唐的不利形势逐渐被逆转。

公元757年四月,李亨加封郭子仪为司空,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命他率领大军直取长安。接连打胜仗的郭子仪士气正盛,随后他又率兵全歼了叛军将领李归仁的军队,并且与王思礼的军队兵合一处,准备对安守忠的军队发起总攻。安守忠为了诱敌深入,他假装仓皇撤退,制造出一种不敢迎战的姿态。

一直以来,叛军内部矛盾不断,军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求胜心切的郭子仪认为安守忠此次撤退不是有意为之,便率兵前去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唐军在此次战斗中被重创,唐军监军孙知古被俘虏,军队粮草物资也悉数被掳走。郭子仪作为常胜将军,此役让他折损了声望,很多将士见郭子仪都奈何不了安守忠,便纷纷逃走,一时间,唐军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

李亨为了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前线主帅带着盖有吏部印章的官凭,在上面直接填写官职,以此来奖励将士们。但将士们也很明白,只有打败叛军才又资格拿官凭去兑换官职,如果失败,就是废纸一张。在前线搏杀的士兵虽然出身很低,但都不是傻子,能明白这其中的逻辑,所以李亨这种虚开空头支票的做法并未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

朝堂官员在郭子仪大败之后,也基本上选择顺势躺平,没人能想出破敌之策。李亨看着死气沉沉的朝堂显得束手无策,到后来他也变得心灰意冷,整日醉心于佛道,招揽一群和尚在宫中诵经念佛。一时间,整个朝堂进入了末日倒计时。不过,战败后的郭子仪并未心灰意冷,他仔细分析了上次失败的原因,他觉得自己的战术没有问题,唐军之所以失败,是害怕叛军的骑兵,要想压制叛军的骑兵,就必须用更强的骑兵来和他们对攻。

在当前的局势下,从头开始培养骑兵不太现实,只能借助现成的兵力帮忙,于是郭子仪给李亨上了一道奏折,希望李亨能够请回纥骑兵前来相助。为了获得回纥人的帮助,李亨和回纥首领做了一个交易,李亨承诺夺回长安后,长安城内的土地和百姓归唐军所有,城内的财物和未成年男女归回纥所有。这是一笔极其肮脏的政治交易,可以说这笔交易直接把李亨钉在了耻辱柱上,这同时也说明,百姓在统治者眼里一文不值。在和平时期,百姓是统治者的吸血对象,在战乱年代,百姓是统治者随时可以牺牲的炮灰。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回纥答应了李亨的请求,随后派出骑兵精锐前来相助。李亨为了招待回纥骑兵,把他们当再生父母一样服侍。公元757年九月十二,兵马大元帅李俶率领由朔方士兵、回纥、西域共同组成的联军,号称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长安城。十五天之后,唐军联军到达了长安城西,在这里爆发了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一战:香积寺之战。

香积寺之战从午时打到酉时,持续了六个小时之久,唐军在付出了7万人的伤亡代价之后,斩杀叛军6万余人,俘虏2万人,继而便一举收复了长安城。这一战成为了中国冷兵器时代作战的罕见巅峰,也成为了安史之乱中的转折之战,自此之后,唐军对叛军的战略态势,开始由防御逐步转变成了反攻。回纥骑兵在此次战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回纥骑兵的勇猛让叛军骑兵产生了心理阴影。

关于香积寺之战的具体细节,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对军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公元757年九月二十八日,失陷一年多的长安城再次回到唐军手中。唐军联军进入长安后,回纥士兵要求唐军兑现事先的承诺,允许他们劫掠。但李俶进行了阻拦,李俶表示长安城刚刚失而复得,如果此时对他们进行劫掠会让洛阳百姓心寒,等夺回洛阳后,再兑现之前的承诺。回纥人觉得李俶说的有道理,便接受了提议。唐军在长安城内逗留了三天,便启程直奔洛阳。

安庆绪得知长安失守后,不甘心就此退回范阳,于是集结了洛阳周边所有的兵力,总共十五万人,全部交给严庄统领,前去抵御唐军。公元757年十月十五,唐军和叛军在新店相遇,战斗刚开始不久,唐军使用了回纥骑兵专用的鸣镝羽箭,这种弓箭在发射的时候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参加过香积寺之战的叛军将士听到这种声音后顿时慌了神,一种恐怖气氛在叛军上空蔓延,没过多久,叛军就露出败相。郭子仪果断抓住这个战机,率兵全力反击,最终一举歼灭了九万叛军。

这次失利,让生性懦弱的安庆绪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信心,为了保存实力,他下令星夜兼程逃回范阳老巢。在逃跑之前,安庆绪下令杀掉了此前俘虏的唐军将领,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哥舒翰。

十月十八日,唐军顺利进入洛阳,此时的李俶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此前答应回纥的承诺,只能任由回纥士兵在城内抢掠。一直以来,边疆上的少数民族对汉人的衣食住行都非常感兴趣,对汉人女子更是垂涎三尺。洛阳百姓本以为盼来了大救星,结果等来的却是皇帝的出卖。关于劫掠过程,史学家并未详尽描述,而是一笔带过。但从回纥士兵作战时野蛮的兽性来看,洛阳百姓肯定遭遇了炼狱般的痛苦。

时至今日,也许会有人为李亨开脱,认为在国家利益面前,这种代价是可以接受的,洛阳百姓应该能理解统治者的难处。这种解释说辞是非常无耻卑鄙的。普通人持有这种想法更是非常悲哀的,如果把普通人放在那个年代,他们不是回纥骑兵,也不是大唐军官,而是被劫掠的洛阳百姓。一直以来,人们盛赞的大唐盛世,只是王侯将相们的盛世,和天下苍生关系不大。

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之后,意味着天下重回李唐手中。李亨激动万分,当即派人前去蜀中通知李隆基,声称迎接李隆基回长安做皇帝,他则回归太子之位。李隆基收到李亨的邀请后非常为难,因为收复长安和洛阳都是李亨的功劳,他此行回去重回皇帝之位无异于把他置于尴尬之地,便拒绝回长安。后来李泌读懂了李隆基的心思,他重新给李隆基写了一份贺表,请李隆基回长安继续做太上皇,颐养千年。李隆基收到李泌的贺表后,没有了心理包袱,随后启程返回长安。

公元757年十一月二十二,李隆基一行人到达了凤翔,李亨派宦官李辅国前去迎接。李辅国见到李隆基之后,请求李隆基的卫兵放下武器。对此李隆基早有心理准备,他无意给自己和李亨找麻烦,于是下令解除武装,随后李亨派了三千名铁甲军护送李隆基回到长安。

当年十二月初三,李隆基顺利回到长安,父子俩再次见面后抱头痛哭,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把周边围观的百姓感动的稀里哗啦。随后李隆基命人拿来龙袍亲自给李亨穿上,表示自己无意重夺皇位。完成权力交接后,李隆基当众表示,能够保全他的余生,就是李亨最大的孝心。李亨听见李隆基如此表态,心中的大石也终于落地。后来李隆基住到长安城东的兴庆宫,开始了怡然自得的养老生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