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征讨徐州时是否实施了屠城行为?据称有多少平民在曹军手中丧生?

在历史上,曹操征讨徐州时并没有实施屠城行为,而是通过巧妙策略成功收复了那座城池。据传记载,虽然有部分平民在曹军手中丧生,但整体来说平民的伤亡并不算太大。曹操的行动虽然坚决,但也能在战争中尽量减少平民的牺牲,展现了其善治的一面。

曹操征讨徐州时是否实施了屠城行为?据称有多少平民在曹军手中丧生?

由于人们思想观点的转变,曹操的形象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单一,而是有褒有贬的人物。毕竟曹操统一了北方,搭起了东汉朝廷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在文学上也有相当的建树。不过我们不能因为肯定曹操的历史贡献,就忽略了他在道德上的缺陷。而曹操最大的一个受人诟病的地方,应该就是屠杀徐州。而屠杀徐州这件事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时间、地点、数量上都存在争议。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曹操两征徐州

陶谦当徐州牧的时候,曹操有两次大举进攻了徐州。按照主流的说法,第一次伐徐州的动机是因为陶谦刚刚攻打了兖州的泰山郡和任城国,曹操对陶谦进行回击(有争议,后面会提到),不过不是从泰山郡出兵,而是进攻彭城再到东海,打不下东海就顺道打了一下下邳。

第二次伐徐州的动机就是众所周知的了,陶谦(一说是陶谦部将张闿)干掉了在琅琊国避难,正打算去兖州投奔曹操的曹嵩,曹操为他爹报仇,于是再一次进攻徐州。这一次从泰山进攻琅琊、东海,又给陶谦一顿暴打。等于说曹操对徐州横着打一遍,末了再竖着打一遍,两次用兵打下来十几个县城,给陶谦打得晕头转向,甚至想丢下徐州回自己的老家丹阳避祸。不过这个时候该着陶谦命好,曹操在徐州这里干架,他的一些亲密战友陈宫、张邈等人就给他来了一次背刺,迎接寄身于河内张杨的吕布来当兖州牧。曹操不得不回去对抗吕布,就给了陶谦喘息的机会(虽然也喘不了多长时间了,同年就病死了)。

曹操屠杀徐州

其实我们看这两次对徐州的战争,不难发现曹操都有报复的动机。在作战的过程中,曹操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戮的事情。对曹操这个屠城的举动,史料上的记载触目惊心:“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水为不流”、“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累积的尸体把泗水堵塞住了,被屠杀的几个县城人迹灭绝,可见曹操杀戮的人数之多,造成的破坏之大。

曹操曾经曾经写过一首《蒿里行》,里面有一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在诗中对这种惨状的态度是怜悯的、痛苦的;而在现实中这种惨状正是曹操制造出来的。不得不说一个人的人品和他的文品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曹操屠杀徐州的争议之处

曹操屠杀徐州这件事的具体细节是存在争议的,但有没有屠过,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争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后汉书·陶谦传》、《曹瞒传》、《水经注·泗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吴书》种种史料都记载了曹操屠杀徐州这件事,应该是确凿的事情。不过这些史料有的表述不清、有的记载有误、有的互相之间存在矛盾、有的承袭于前人,所以导致了曹操屠杀徐州在屠杀目标、屠杀数量、发生屠杀的具体战役等问题均存在争议。下面小编将所有能够找到的史料放在下面,并且就上述几点分别进行一些浅显地分析。

具体史料

另外还有几处间接的记载。

屠杀目标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魏书·陶谦传》、《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记载有些含糊不清,尤其是《陶谦传》给人的感觉是曹操屠戮了陶谦的士兵。很多人就以此为突破口,来为曹操进行辩驳和回护,认为曹操仅仅是杀死了陶谦的士兵,这些战死的士兵把泗水堵塞住,而全然否定《后汉书》、《吴书》、《曹瞒传》、《水经注》、《资治通鉴》的说法,只认定这些史料均承袭于《曹瞒传》。

可是《后汉书》、《资治通鉴》或者《水经注》这样的地理书籍为什么只取《曹瞒传》,并且将屠杀后的惨状描述出来,而不取最权威的《三国志》呢?况且如果曹操仅仅是屠杀陶谦士兵,那么诸葛瑾为什么会说出“本州倾覆,生类殄尽”这样的话呢?《为袁绍檄豫州文》为什么要用“割剥元元”这样的字眼呢?所以小编认为,曹操在对徐州用兵的过程中,确实屠杀了当地的百姓。

是否屠杀取虑、睢陵、夏丘三县

诸葛瑾是琅琊国人,他的家乡被屠杀,大概率是曹操二征陶谦的时候。而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曹操一征徐州时攻克、屠戮这三个县城。有人就认为,曹操压根没有屠杀这三个县,甚至没有往这里走(取虑、睢陵、夏丘三县属于下邳,位置在主战场彭城以及徐州治所东海郯国以南),全盘否定《曹瞒传》、《水经注》、《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

否定的理由大概有《曹瞒传》不可信;下邳三县距离泗水太远,在这里搞大屠杀并不会导致泗水断流;《后汉书》记载有误,曹操一征陶谦的时候曹嵩还没有死,而《后汉书》中记载曹操一征陶谦是为了给曹嵩报仇才进行屠城。大致分为这么几个。

那么这些疑问能够彻底推翻这些史料的记载吗?小编以为未必。首先《曹瞒传》不可信这种说法太主观,不值得一提;其次在《水经注·泗水》中记载泗水流经下邳国的下相县,而下相县正与睢陵县相临,不能够说下邳三县距离泗水太远而否决尸体堵塞泗水的说法。况且《水经注》这类的地理书籍也采用曹操屠杀下邳三县而使泗水不流的说法,可见至少在郦道元眼中,这种说法没有问题;最后关于曹嵩去世时间的问题,其实也存在争议。《三国志》中没有明确时间,仅用了一个“初”字,《后汉书·应奉传》中记载为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两次伐徐州之间,但《后汉书·陶谦传》、《吴书》、《水经注》均记载曹嵩至少死于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以及之前,也就是曹操一征徐州之前。为什么一定要采信前者呢?或许《应奉传》记载有误也犹未可知。即便后者真的记载有误,也只能说是史家搞错了曹操屠城的动机,而不能否定屠城的事实。

屠杀人口数量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史料记载曹操屠杀人口的数量不一致,《三国志》中记载为“万数”;《曹瞒传》中记载为“数万”;《水经注》记载为“十万”;《后汉书》最为夸张,记载为“数十万”,而《资治通鉴》参考了《后汉书》的说法。

首先来看看徐州在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时的人口,徐州一共五个郡国:琅琊国五十七万口;东海郡七十万口;下邳国六十一万口;彭城国四十九万口;广陵郡四十一万口,总计差不多二百八十万人口。有关曹操屠城的带数字的记载,基本上都是关于一伐徐州的。《武帝纪》中记载曹操一伐徐州攻破十几个城池,不包括下邳三个县,小编姑且算作一整个彭城国和六分之一个下邳国(下邳所辖十七县),按公元140年的人口大概是六十万。至于其他地方来避难的流民,小编暂且不算入在内,第一难以统计,第二经历东汉末年的乱世徐州人口也必定会减少,可以与避难而来的人口中和。

如果说曹操屠杀了几十万人,那基本上就将彭城和下邳这三县屠杀个七七八八。而且这个人数仅记载于《后汉书》,《资治通鉴》年代太远,姑且可以视为对《后汉书》的承袭;数万也不合理,在《后汉书》以及《水经注》、《曹瞒传》中均记载曹操将下邳这三个县屠杀得没有人迹,按照上面六分之一个下邳的算法,正与《水经注》中的十万之数符合。而曹操对彭城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屠杀,不过数量不明,《三国志》、《曹瞒传》分别记载为“万数”、“数万”。所以综合来看,小编认为曹操屠杀的徐州人口当在十几万。

小结

当然以上都是小编在客观史料上的一些主观推测,并不是确凿的答案。由于各种资料记载冲突不断,各持己见,曹操屠徐州的事情属实成为一团乱麻,要不然也不会一直争议不休了。不过无论曹操屠了多少人,在哪里屠的,都不能否定他屠城的事实。这件事也是曹操无法洗白的黑点。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水经注》、《资治通鉴》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