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之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被封闭的空间,却孕育着一个繁荣的王国。这个王国的兴起,似乎是一个奇迹。在干旱无情的环境中,人们却建立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他们依靠着智慧和勇气,战胜了自然的严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明。这个荒漠中的王国,就像一颗不可思议的明珠,闪烁着希望与奇迹的光芒。
西汉时期,为了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从汉武帝开始,多次遣使西行,与西域各国互通友好。其中,经历最为曲折、成就最大的当属张骞。最终,张骞带着他的匈奴妻子和助手回到长安,他们也带回了对西域的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因为道经匈奴,被匈奴羁留软禁了10年,甚至给张骞娶了匈奴妻子,还有了孩子,目的当然是消磨其志,想让他打消西行的念头。“然骞持汉节不失”,信念一直存留。不过,他如何与匈奴上层周旋,使得匈奴人放松对他的监视,允许他举家西迁,恐怕也不那么简单。他不仅要带上妻子和儿女,还要带上他的副使堂邑父和其他老部属,继续他的西向大宛、康居、月氏之行。这个峰回路转的过程,至少要有他的匈奴妻子参与,这也说明张骞的妻子不会是一般的匈奴出身。
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出使,十年陷匈奴,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不辱使命的不仅是张骞,还有当行时属于“敌国”一方的匈奴族人,堂邑父受封了,但张骞的妻子并没有下文。司马迁写《史记》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数笔交代了张骞妻子也回到汉朝。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名字,但从张骞的匈奴妻子身上,我们能感知这位出自游牧民族的善良女性如何的善解人意,又如何能为爱情、亲情和自己的选择献出自己美好的年华。
据说,后来张骞被封了侯,带着匈奴妻子来到河南方城生活,自己花钱修了一座“贾福庙”,还把当地的一条河改名叫作贾河。据当地人讲,博望镇原本留有很多和张骞相关的遗存,博望镇老街上,原有地名大公馆、仓房院、马号院,都有老建筑留存,相传是张骞当年封在此地时建的,用来自用和招待客人。但很可惜,这些遗存今天都已不存在了。所幸的是,在今博望镇一些张姓村民的家里,还供奉着张骞先祖的牌位。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的数字,至2010年,在方城县博望镇周围的殷庄等村落,居住着的张骞后裔836户共计3908名。
今天,每逢盛夏时节的傍晚,一些方城人就会来到县城西南的张骞广场消夏避暑。21米高的张骞塑像威严地屹立在广场中央,手持竹简,腰挎长剑,面西背东,平静而安详。这与当地流传的张骞的故事,一起构筑了人们对2000多年前大汉王朝的那段公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