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穷困潦倒,李白却痛心疾首,为何不施舍一点急需相援

唐代诗人杜甫处境艰难,身陷穷困潦倒之中,身无分文,众人皆以避之。然而,与之相反,李白却深感痛心疾首,为何不施舍一点急需相援。这两位诗人的截然不同反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杜甫和李白的对比给人们以深思:财富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帮助有需要的人,只有懂得施舍与奉献,才能体味到生命的真谛。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回奉先探望妻儿,写了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最扎眼的是这一句: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刚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哭,原来是我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穷困潦倒,李白却痛心疾首,为何不施舍一点急需相援

杜甫一生写了很多令人心疼的诗,这一首最是令人不忍卒读,这一年诗圣43岁。有不少朋友读完这首诗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好哥们李白称“千金散尽还复来”,为何不借点钱给他呢?在捋清原因之前,我们先需要明白以下两点:

李白有没有钱?重不重义气?

这两个问题可以在他的一首诗中找到答案,诗名《上安州裴长史书》。这首诗写于公元 734年,33岁的李白被小人诽谤,写下这首诗向安州长吏裴宽解释。在诗中李白为了说明自己重义气、轻财好施,写了这样几句:

在这几句诗中,李白称自己不到一年花了30馀万钱,遇到落魄友人都愿意慷慨解囊。敢白纸黑字写给官员看,这话就算有夸张的嫌疑,也基本应是符合事实的。写此诗时,李白还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他为什么会这么有钱?有人说是因为李白家本就是经商的,也有人认为是发妻许氏家的,这一段无法考证。虽然到杜甫饿死儿子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李白也早就被赐金放还,但他此时身边的妻子是宰相孙女宗氏,所以不可能拿不出钱来借给杜甫。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好不好?

毫无疑问,李、杜二人的感情是很好的。到杜甫饿死儿子的755年,李、杜已经相识了11年。相识的前两年里,他们曾同游开封、商丘等地。后来杜甫还曾写过一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来描述二人的哥们儿情,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句说明了他们是同被而眠、携手同行的铁哥们儿关系。两人分开后,杜甫给李白写下了多首诗作,而李白也有过回诗,交情一直持续了多年。

综上,在杜甫很穷的时候,李白没有出手相助,不是因为他没钱,也不是因为他不重义气,更不是因为两人关系不好,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仍然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找到答案。公元759年前后,关中大旱,杜甫几经辗转来到了蜀中,虽然好不容易盖了间草堂,但日子仍然过得清苦。此时他曾写过一首名为《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的诗,全诗如下:

这是一首借钱诗。从诗题来看,杜甫是通过一位姓崔的好友介绍,向彭州的这位姓高的官员借钱,这就说明他与彭州牧交情一般。放着诸多好友不借钱,非要找一个不太相熟的人借,是因为当时彭州距离蜀中仅92公里。读到这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杜甫一直没有向李白借过钱:他们隔得太远了。杜甫儿子饿死时,他身在奉先,而李白在宣城和浙江一带。古代借钱不像现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用管距离的遥远。

虽然事情过去了1000多年了,但想到诗圣当年受的苦仍令人心疼得很。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受了这些苦楚,杜甫才能写出那么多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的不幸,却成了诗坛之幸,令人唏嘘。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