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上皇位:篡改遗诏还是合法继承?

雍正皇帝登上皇位时,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他篡改了前任雍正皇帝的遗诏,而有人则认为他是合法继承皇位的。这个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术界的热点之一。雍正皇帝在登基后,展现了出色的治国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改革,使清朝走向繁荣稳定。究竟他是通过篡位还是合法继承权利,成为了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雍正继位前是雍亲王,年号“雍正”意思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

雍正如此强调自己得来的皇位是“正路子”,不惜用年号来以证清白,反而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雍正登上皇位:篡改遗诏还是合法继承?

雍正是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但他继位的“合法性”两百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雍正继位后“做”了帮助他继位的年羹尧和隆科多,料理了他的兄弟,雍正继位前和继位后,对待大臣和兄弟态度骤变,更让后人觉得他得位不正。

雍正自己也听了许多“风言风语”,为了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雍正写了《大义觉迷录》,回答了民间对他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杀兄,屠弟等。

那么雍正到底是“合法”继承还是篡夺皇位修改遗诏?

“九子夺嫡”事件之后,“太子党”和“八子党”两败俱伤,雍正吸取了教训,明面上不再有任何结党营私的动作,还主动搬到了圆明园住,韬晦自己。

雍正总结了16个字,用来作为自己行事原则: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慎敬业,戒急用忍。相比于其他皇子对皇位毫不掩饰的觊觎,雍正的隐忍韬晦,逐渐获得康熙信任。

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去世,雍正继位,结束了纠葛于皇室内部和众朝臣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但雍正的继位也成为一个困扰后人的历史疑团。

主要有4种说法。

遗诏继位说,合法继承。

雍正一直韬光养晦,以“十六字”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深得康熙信赖,康熙61年病重,康熙派雍正代替他去天坛祭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雍正代替康熙帝去祭天,康熙传位于他意思明显。

康熙帝临死之前,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塌的前面,宣布谕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乘大流,著继朕登基。

遗诏为证:康熙死前立了一封内容很长的遗诏,内容不赘述,最后一句话就是康熙和隆科多说的口谕,让雍正继承大统。 遗诏篡改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康熙派雍正祭天,并不代表要传皇位。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祀”与“戎”,康熙还派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那么康熙是否要传位于十四子?

根据康熙的起居注,康熙宣传口谕时,雍正不在场(在天坛祭天),但三次奉诏到畅春园见他父亲,上午8点,“朕疾势日臻”——《清太祖实录》。

康熙三次传雍正觐见,能清晰说话却未说继位之事,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伪造遗诏的嫌疑。

康熙54年颁过一个遗诏,说:“此诏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的遗诏加上了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让雍正继承大统,康熙13号死,16号遗诏才拿出来,中间有做手脚的嫌疑。 口谕是隆科多口传,没有旁证。 康熙死后九门戒严,亲王和皇子没有雍正的造诣任何人不许进入皇宫(皇子吊唁父亲的资格都没有,学者认为雍正心里有鬼)。 雍正死了之后,没有埋在东陵,埋在西陵,有人说是他怕死了之后不敢面对他的祖父和父亲。 雍正继位后对他的兄弟和大臣进行了处理,继位前和继位后完全是两副面孔,从侧面说明他得位不正。 雍正夺“嫡”说

清朝是游牧民族建州女真建立的政权,传统的继位方式是幼子继承制。

清朝继承没有采取嫡长子制,康熙晚年也没有立嫡做皇太子,既然康熙没有立嫡,清朝也没有嫡长子之说,雍正何嫡之可夺?

野史记载康熙是传位“十四子”,被雍正改成传位“于四子”,“十”改成“于”。

这根本经不起推敲,当时的于写的是繁体字“淤”,而且传位诏书是满汉两种文体,根本无法从笔墨上做手脚而不露痕迹。

无诏夺位说

康熙根本没有立下遗诏,只是兄弟之间互相争夺。

雍亲王在他35个兄弟之间经过长期斗争最后夺取了皇位,对于这点,怎么算合法怎么算不合法都是他们兄弟之间的事件。

谁做了皇帝只是对兄弟之间的集团有影响,但是对满族来说,对中华民族来说,对历史发展来说,主要做了皇帝之后,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虽然雍正的“继位疑云”后世众说纷纭,但这并不能掩盖雍正的贡献。

他45岁登基,见证了康熙晚年朝廷的腐败,大力整顿了吏制,设立了军机处,完善了密折制度,改土归流,推丁入地,废除贱籍。

雍正继承了康熙有利措施,又纠正了康熙时期错误措施,改变康熙晚年不良风气,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雍在康雍乾三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