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无疑是一个传奇的帝王。他一手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被誉为“祖龙”。秦始皇的传奇生涯饱含着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他的举世震惊的改革和统一功绩,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伟大统治者。因此,读懂秦始皇,就是读懂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角落。
都说秦始皇的能力很强,即位后不到十年就平嫪毐,罢吕不韦,禁锢赵姬,成功夺回了实权。又用了七年的准备时间就将已经外强中干的秦国又带回了巅峰时刻,更是又用了十年,就一扫六合,结束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乱世。
但始皇帝的能力具体强在哪儿?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敏锐果断?锐意进取?历史上众说纷纭,看法不一。
今天,我们就祖龙超强的智慧深度剖析一二,让大家真切的感受一下我们的政哥有多牛!
我们先来说说嬴政的稳。
秦始皇的稳
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智商诚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为关键。能沉得住气,不让情绪干扰判断和行为,有时候比周密的计划还重要。
秦始皇13岁即位,他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可谓险恶到了极点。
吕不韦权倾朝野,嫪毐利用赵姬已成气候,而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更是根基深厚,不容小觑。
这三方势力互成犄角,各有各的政治诉求。
吕不韦一直推迟嬴政的亲政时间,希望他永远做个“吉祥物”。
而嫪毐则希望除掉吕不韦和华阳太后,借助赵姬的身份挟制嬴政,成为秦国的实际控制者。
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则是洞若观火,伺机从中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可以说,嬴政没有一个天然的靠山,甚至能不能一直做傀儡都很不好说。
毕竟楚系外戚不是他的外戚,如果政治利益需要,也极有可能从宗族内部再选一个代理人取而代之,而嬴政自己的母系又不靠谱。
纵观史册,如此境地,别说13岁的孩子,就是成年的帝王也无计可施。
然而,13岁的嬴政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扫平了一切障碍,成功的夺回了实权,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可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得不说,嬴政的年纪和他的成熟度极不相符,他不像是个少年,更像是个50多岁‘知天命’的人!
自古皇帝不怕党争,怕的恰恰是没有党争,不争就很难借势用势,铲除异己!
而这个过程中选择一个靠谱的合伙人则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靠谱呢?当然聪明是前提啊!和聪明人合作能将利益最大化,你好我也好。
跟蠢货合作,他们的急功近利,一口吃不到就翻脸,会把你推向深渊。
楚系,吕不韦,还有嫪毐,三方势力中最有脑子的就是楚系的华阳太后了。
现实的华阳太后绝不像电视里演绎的那么尖酸刻薄,蛮横无理,她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女人。
将敌人变成朋友就相当于消灭敌人了,嬴政先与华阳太后交易了政治筹码,形成了牢固的同盟关系,然后开始策划吕不韦和嫪毐之间的战争。
嫪毐赵姬势力是三方势力中最没脑子的,也是最急功近利的,所以必须先拿他开刀。
嫪毐幻想在嬴政亲政这一天攻打蕲年宫,杀掉楚系首领华阳太后,然后就近到祖庙挟持嬴政以令群臣,再除掉吕不韦。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谋划的一切早在嬴政的拿捏之中,甚至连他的兵变,也是嬴政故意放出政治信号刺激他提前发难的。
在司马迁的笔下,嬴政“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短短十几个字,嫪毐之乱就平息了。嬴政一跃从一个傀儡君王瞬间变成了掌握实权的大王,这显然是忽略了太多的细节。
嬴政早就和楚系联合上了吕不韦,给嫪毐布下了天罗地网,然后放出风去,说调查嫪毐和赵姬的糗事,刺激嫪毐提前发难。
等到嫪毐被除掉后,嬴政又是剑锋一转,指向了吕不韦,以嫪毐是吕不韦引荐的罪名将他罢黜,发配封地。
为啥嬴政的腰杆子这么硬了?轻而易举的就罢了吕不韦的相位?看看大秦CEO的接替者是谁就知道了,正是楚系的昌平君!
这正是嬴政和华阳太后交易的筹码,即让楚系的人担任相国。
巧妙的是,一直没能亲政的他为啥突然就能亲政了?实则又是和吕不韦进行了一番交易,玩了一套“引蛇出洞”。
只有亲政了,嫪毐手中的假王玺才能调动军队,继而发难。楚系和吕不韦才有借口和机会除掉他。而除掉嫪毐,正是高度符合吕不韦的诉求的,彼时的嫪毐处处针对他,已经把他整的印堂发黑了。
待到嫪毐赵姬势力被铲除后,嬴政就可以借助楚系的力量,假道伐虢,放心大胆的罢黜吕不韦了。
复盘嬴政的招式,简直就像一个武功高手,一招套一招,一环扣一环,先化敌为友,再借力用力,然后引蛇出洞,最后假道伐虢。
纵观史册,像他这么“武功”华丽的帝王,千载之间,无出其右!大家还不觉得嬴政的智商高吗?
他小小年纪,在这么复杂的关系中就能理清脉络,洞悉每个人的人性弱点,巧妙利用,见缝插针,收割自己的最大利益。
华阳太后的软肋是没有后代,那自己就做她最“贴心”的后代又有何不可呢?这也是嬴政交易的筹码之一。
从华阳太后去世后,嬴政将其和自己爷爷合葬一处就能看出来,他对这个合伙人是相当满意和认可的。
要知道,嬴政的亲奶奶夏太后都没享受到这个待遇。
其实消灭最后的绊脚石楚系的方法,嬴政也早就想好了,那就是时间!
楚系的根是华阳太后,老太太还能活几年?一边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一边稳当当的熬死她,不香吗?
果然,华阳太后被熬死的公元前230年,嬴政感觉休养生息的差不多了,直接放手开始横扫六国,十年之内,一统天下!
复盘嬴政亲政夺权的全过程,分清主次,利用矛盾,见缝插针,按部就班的收割,这些智力因素诚然是牛!
但他的稳健和潜龙勿用,能hold住情绪,不过早显露意图和苗头,更是冷静的令人害怕!
这根本不像一个20岁出头的人所做到的!
然而,嬴政超越那个时代所有君王的“闪光点”还远不止聪明和稳,他的理性更是令人叹服!
嬴政的理性
吕不韦被扳倒了,但麻烦并没有终结,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秦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韩国派来的间谍郑国的疲秦之计败露了。
韩国处于四战之地,又挨着虎狼之秦,可谓地缘政治差到了极点,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损招儿,派间谍郑国去秦国修郑国渠。
在先秦那种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想修郑国渠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可不是开玩笑的,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那都是天文数量级。
秦国一旦修开了郑国渠,国力将被牢牢的栓缚在大型工程项目上,也就无力再东出伐韩。
郑国渠是在修到一半的时候阴谋败露的,秦国上下愤怒至极!
这事本身只是一层,更要命的是,这个郑国还是吕不韦引荐的。
这一下子,老秦人对外客的愤恨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群情激愤,要处死郑国,驱赶所有的外国士人。
然而嬴政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理性的思考两个问题,第一,郑国渠到底该修还不是不该修?第二,这个郑国到底能用不能用?
对于绝大多数秦人来说,及时止损才是最当紧的,这两个问题考虑都不用考虑,但嬴政却不这么看。
首先,郑国渠当初能够通过批准,说明是经过秦国高层认真思考过的。要有自信,当初的自己,还有“仲父”,以及秦国的精英们并不是傻子。
吕不韦虽然是自己的绊脚石,但嬴政了解他,“仲父”并没有害秦国之心,秦国也正是在吕不韦的精心治理下才快速的从昭襄王后期的疲敝状态缓过劲儿来的。
其二,用人之道,重在用别人的优点,不要总盯着别人负面的东西。那样的话,天下没几个可用之人,已有人才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郑国继续修郑国渠!
这个决定一出,所有人都傻了,但也正是嬴政的高明之处。
很多情况下,人性总有一个弱点,老去复盘和质疑自己之前的判断,像是强迫症,犹犹豫豫,陷入内耗中。其实应该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当初的自己也并不傻,理性分析出利弊后就不要再内耗。
另外,恨屋及乌,爱屋及乌是人的天性,但一定就对吗?一个女明星长得很好看,就因为自己不喜欢她的私生活,就说她外貌丑?
这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普通老百姓这般为之不打紧,也可以说是真性情,但作为统领数百万子民的帝王,绝对不能如此的感情用事。
谁规定了对韩国有利的事情,就一定对秦国有害呢?如果对秦国的利益更大,和敌人共享事态发展的不同良性结果,也未尝不可。
事实证明,嬴政的选择何其正确!郑国渠修好后,换来的是关中沃野的千里良田,秦国再不用从巴蜀费尽千辛万苦的运粮了,也为后来一扫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一个统治者,嬴政的理性和成熟已经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吕不韦不让他亲政,他能不讨厌么?郑国是个间谍,他能不厌恶么?但不喜欢归不喜欢,并不妨碍嬴政理性客观的剖析一个人,承认别人的优点,肯定对方的智慧!
同理,自己再喜欢的人,如果他的政治诉求和国家利益有冲突时,也会毫不留情的将其抛弃,比如有“存韩”之念的韩非子。
永远理性至上,思维完全不受感性的束缚,嬴政的灵魂得有多强大!
除了郑国这件事外,秦国发生的第二件大事就是驱逐外客。
面对秦人和宗族们的愤怒,嬴政也不能完全忽略,毕竟团结很重要,于是他又玩了一套‘移花接木’。
嬴政先下令驱赶所有的外客,让他们限期离开咸阳,不然秦法处置!
然后,在外客们络绎不绝的离开时,他又派蒙恬追上了文笔大秦第一的李斯,让蒙恬劝说他,给大王写一篇谏书,劝谏大王不要让外客们走,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谏逐客书》。
当李斯把这篇《谏逐客书》呈给嬴政时,嬴政“幡然醒悟”,又把外客们给招了回来。
不得不说,他自导自演的这一场闹剧实在是高明!
第一,如果自己硬着陆,强留外客,势必会引起老宗族和秦人的抵触。但经过李斯这么一进谏后,秦人就会知道是李斯“蛊惑”了大王,又让外客们回来的,罪在李斯,而不在大王。
第二,李斯是论证的高手,他的文章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让老宗族们无话可说,可以大大减轻舆论的压力。
其三,嬴政根本不可能放外客们走,把他们全杀了也不会让他们走。彼时的嬴政,已经利用这些外客在列国间铺下了一张庞大的间谍网,李斯就是总负责人。
如果让这些外客都走了,秦国就彻底变成了聋子和瞎子,自己多少年的布局将付之东流,列国也会引发一连串的政治地震,这对统一六国是大大不利的。
大家看到了么?作为一个优秀的帝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高妙的手段,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维,这些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因为嬴政全面具备这些素质,才创造出了十年内灭六国的奇迹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