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诸葛亮选择隐居深山而不投效曹操孙权的原因

诸葛亮作为古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行动与决策深受人们的关注。然而,与其投效如日中天的权臣曹操或是一方霸主孙权相比,他选择隐居深山自谋其道,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为了揭示这一谜团,我们有必要对其动机进行深入探究。

如果说《三国演义》里自带光环的人物,则莫过于诸葛亮了,既能披挂上战场,又能挥毫泼墨写文章,军功累累外,更有许多文学佳作,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为《出师表》一文。后人常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此文不仅可见诸葛亮文采卓然,还能读出他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的忠义精神。诸葛亮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对当时的时局看的十分透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当时只有17岁的诸葛亮跟随叔叔诸葛玄来到荆州。没过多久诸叔叔就病重而亡,诸葛亮只好在襄阳卧龙隐居下来。直到十年后,27岁的他才在刘备三次去他的茅庐中邀请的情况下出山从政。在这十年的隐居生活中,诸葛亮并非过着闲云野鹤逍遥自在的日子。襄阳地处长江以北,接近中原,地理位置优越,消息灵通。因而无论是官渡之战后崛起的曹操的举动,还是江东的孙策孙权兄弟有何作为,他都可以知道。隐居期间,诸葛亮结交了许多名士,徐庶等人成为了他的至交,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天下形势,分析时局,才华渐渐显露于外。他在隆中劳作时常常吟唱《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不了解他的人经常取笑他。

探究诸葛亮选择隐居深山而不投效曹操孙权的原因

诸葛亮心怀苍生,洞察天下,三国时期群雄如果说《三国演义》里自带光环的人物,则莫过于诸葛亮了,既能披挂上战场,又能挥毫泼墨写文章,军功累累外,更有许多文学佳作,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为《出师表》一文。后人常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此文不仅可见诸葛亮文采卓然,还能读出他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的忠义精神。诸葛亮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对当时的时局看的十分透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当时只有17岁的诸葛亮跟随叔叔诸葛玄来到荆州。没过多久诸叔叔就病重而亡,诸葛亮只好在襄阳卧龙隐居下来。直到十年后,27岁的他才在刘备三次去他的茅庐中邀请的情况下出山从政。在这十年的隐居生活中,诸葛亮并非过着闲云野鹤逍遥自在的日子。襄阳地处长江以北,接近中原,地理位置优越,消息灵通。因而无论是官渡之战后崛起的曹操的举动,还是江东的孙策孙权兄弟有何作为,他都可以知道。隐居期间,诸葛亮结交了许多名士,徐庶等人成为了他的至交,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天下形势,分析时局,才华渐渐显露于外。他在隆中劳作时常常吟唱《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不了解他的人经常取笑他并起,北有曹操,南有孙吴,他为何在隐居多年后会选择势单力薄卖草鞋的刘备为主君呢?

很多的史学家认为诸葛亮是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他对于刘汉正主的思想观念影响,但就没有其他的原因吗?

分析当时曹操方面的的形势,在诸葛亮还只有17岁时,曹操广纳天下精英,身边已经集结了一大批有政治军师才能的人才,力量雄厚,故即使他投奔曹操,也不会有管仲、乐毅那样的尊崇地位。

再看孙权方面,他留在东吴是有许多的有利条件的。江东比荆楚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更适合后续发展。并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孙吴重臣,他如果到了孙吴可以利哥哥的势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其次,东吴原本的郡县势力强大且复杂,孙权为大局着想,自然会更多重用北方的人才与之对抗,文武兼备的诸葛亮正好符合条件,但如果是想要做到管仲、乐毅那样的地位还是有些困难。故诸葛亮以孙权度量大,但不能发挥他最大的能量为由婉拒了张绍的举荐。

那么刘备究竟有何优势可以的到诸葛亮的辅助呢?刘备是当时北方军阀势力中最弱小的一支,随时可能被消灭,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上阵杀敌张飞、关羽自是以一当十,但无人为他出谋划策,诸葛亮一来就是这方面的一把手,稳坐军事地位。

当时刘备屡战履败,深陷危机关头,很难得到大批文武之才,有雄才大略的人自然也不愿意投奔他这样的穷途末路。但刘备有他独有的特点。首先,刘备是西汉高祖的后裔,这样就会师出有名,符合儒家文化中的尊从正道匡扶正义的思想。在相互的竞争中也更能说服人心,具有号召力。其次,刘备性格宽厚讲道义,能屈尊亲自三次到他的草庐中去,为当时的士人所重。就连曹操也称赞刘备是可能统一中国之志的英雄,有知人善用的胸襟。

从当时的时机来看,刘备求贤若渴,急需要人才,此时投靠刘备就能获得他极大的信任。从《隆中对》可见,天下局势,只有荆州方面实力薄弱,是个建功立业的突破口,符合君臣二人共同的利益需求。诸葛亮躬耕垄亩,除了才华,其他一无所有,所以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然借助别人的力量。诸葛亮虽然身在山中,却知天下事,对比各家利弊,他最终选择了最有发挥空间的刘备。可见,诸葛亮选择刘备,并不是只为了报答他对于自己的恩情,只有刘备这股政治力量,才能为诸葛亮所用来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