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何转信佛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饱经风霜,却在晚年选择转信佛门。白居易一直以文才盛名,字字句句流露着对人间诸般世俗的关照。然而,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沉浮之后,他渐渐感到俗世之事如浮云般虚幻。眼看岁月匆匆,白居易苦思冥想,最终心生转变,向往佛门的心灵净土。他仿佛在佛经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转信佛门成为他晚年安心求道的归宿。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何转信佛门?

白居易

唐时诗人白居易,772到846,活了七十五岁,祖籍山西太原,实则为渭北下邽人,在安史之乱以后出生,生于河南新郑,主要活动于唐中后期,科举进士出身,先后任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太子少傅,其代表作是:《长恨歌》、《琵琶行》、《烧炭翁》。

白居易弟白行简,776到826,活了五十岁,科举进士出身,任职主客郎中,其代表作《李娃传》、《三梦记》等唐人传奇,特别是《大乐赋》,后来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于1908年从敦煌石窟发现,带回巴黎,二战后,经荷兰外交家高罗佩翻译成英文,闻名世界。

白居易堂弟白敏中,792到861,活了六十九岁,科举进士出身,受白居易提携,在官场如鱼得水,最后官至宰相。

白氏亲族,非常相亲相爱,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白氏亲族子弟皆投奔他,靠其养活。白氏族人,去世后,皆归葬于渭北下邽的祖坟,直到唐末五代大乱,关中、河南一带的士人,包括白氏亲族,纷纷大举南迁福建等地,这个家族传统才告结束。白行简去世后,葬于下邽,白居易作祭文,深情回忆了兄弟之情,并表示,白行简先行一步归于渭北下邽祖坟,以后自己也会归于下邽,兄弟亲人相聚。

但是,829年,白居易因病改授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老宅居住,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洛阳,正是在洛阳的最后十八年,白居易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弃儒教,改信佛教,从此与君主、祖、父、弟,再不相干,不但抗旨不遵,拒绝离开洛阳,并且,去世后,遗命,他不再归葬渭北下邽祖坟,而是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寺,其师父僧如满之侧。

白居易的思想为何会发生如此剧变?

白居易的思想,一贯飘逸,远远超过了一般儒生,而在他晚年,病痛缠身,在结识了洛阳香山寺高僧如满等僧人之后,他接触到佛教,发现了远在儒家世俗世界之上的佛教世界,于是,他当然是非常自然地,弃儒教,改信佛教。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受儒家思想束缚,被限制了思路,而白居易则实现了重大突破,从此不再受限制,而是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白居易在晚年,终日持弥勒名号,求往生弥勒净土。白居易表示:“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表明了他对弥勒净土的坚定信仰。

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隋唐时期,弥勒不是大肚笑佛,而是法力无边的未来佛。

佛教,东汉初期,由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区,至唐时,汉传佛教分为十宗,其中,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密宗等,广为流行,教徒众多。

佛教世界,极为宏大,一千个世界,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的教区,称为一个佛土。如来佛的教区,就是娑婆世界,即人类所生活的世界。在《西游记》中,如来佛居于西天,即印度的天上,他命孙悟空陪着唐僧打通关,目的是在大唐,抢夺道教地盘,扩大佛教地盘。

西天与大唐,都在娑婆世界。

在娑婆世界,如来佛是现在佛,而位于上天兜率净土的弥勒是未来佛,隋唐时期,净土系各宗的佛教徒,其理想就是去世后升天弥勒的兜率净土。

净土系各宗,包括净土宗、法相宗等,其区别在于:净土宗,专注于一个法门,即,往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或者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而法相宗,则有很多关注点,往生净土只是其中之一。

弥勒居住的兜率净土,究竟有多美好?据说,上面有五百亿宝宫,五百亿诸天宝女,一派温柔富贵气象,而弥勒菩萨的愿望,就是要把兜率净土扩大到人间,使得整个人间都变成极乐净土。人间净土实现后,五谷丰登,珍宝很多,土地可自然生出粳米,并且可以直接食用,人们想方便的时候,地就自行裂开,等事毕之后又自行闭合。

因此,教徒们都想往生兜率净土,而因为弥勒主改朝换代,因此,往往引发人民起义,并且,起义者都不怕死,因为死后可以升往更为美好的净土,这样毫不畏死的起义者,对统治者造成了严重冲击,于是,明清统治者极力施加影响,将弥勒变为大肚笑佛,废了他的法力,此后,在净土宗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取代了娑婆世界的弥勒佛,教徒去世后,改为接引西方极乐净土。

西方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有多远呢?十万亿佛土,也就是,两个大千世界之间,相隔着十万亿个大千世界。

因为相距太过遥远,因此,普通信徒去世后,自己是不能到达西方的,需要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么一看,儒家世俗世界的大唐帝国,实在是规模有限,因此,白居易弃儒教,改信佛教,连“君、父”都不要了,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两教之高下,不可比,不是同一数量级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